让网友们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中国传媒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早梅花开读王曾

2020-08-09 22:58:36 来源:中国传媒 编辑:王清机

导读:梅花,历来被人们所喜爱,通过咏梅抒情的文人雅士不在少数。陆游的梅花诗读来有些让人消极颓丧,王安石的梅花诗给人一种悄然而至的盎然春意,而读王曾的早梅诗给人的却是一种超越感

           房永江

    梅花,历来被人们所喜爱,通过咏梅抒情的文人雅士不在少数。陆游的梅花诗读来有些让人消极颓丧,王安石的梅花诗给人一种悄然而至的盎然春意,而读王曾的早梅诗给人的却是一种超越感、傲视群芳的凛然大气。

诗曰:雪压乔林冻欲摧//始知天意欲春回//如今未说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我认识王曾,正是从他的这首早梅诗开始的。

微信图片_20200809230546_副本.jpg

诗中赞颂傲雪凌霜、芳冠百花的早梅,表现了他不畏艰苦、进取争先的雄心壮志。“和羹”,本是一种汤菜,由多种调料做成。词源解释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本谓盐多则咸,梅多则酸,盐梅适当,就成和羹。以后用来比喻大臣辅助君上,和心合力,治理国家。“百花头上开”,是独占鳌头的意思,这首诗表现了王曾在青少年时代就有要科举中状元、入仕为宰相的远大志向。他拿着这首诗拜见当时素有文名的大臣薛奎,薛奎看罢大喜,说:“足下看来不但要中状元,还要做宰相呢!”

之后,正是在早梅花开的早春时节,王曾分别三次参加乡试、会试、殿试考试,连中三元,荣获“三元状元”称号。

细品王曾,他不但科考一举夺魁,三元及第,他为官亦廉洁为民,鞠躬尽瘁,从政正色立朝、叱咤风云,特别是他“平生之志,不在温饱”的胸怀和“毅然奋勇,劾奸除恶”的事迹,以“曾辞温饱”和“曾除丁谓”成语,被载入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成为旧中国教育儿童的重要历史典故和千古名言。

 

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王曾在相继夺得乡试、会试榜首后,赴殿试。

殿试考题为《有物混成赋》,王曾捧题在手,略加思索,即运动腕力,饱蘸情思,文不加点,一气呵成,在规定时间内很快就完成了殿试答卷。

他的殿试卷写的气势恢宏,志趣不凡,赢得了阅卷官的青睐,名臣杨亿阅后抚掌叹曰:“真乃王佐之器也!”真宗皇帝御笔钦点王曾为状元,大魁天下。

王曾在殿试卷《有物混成赋》中写道:

妙物难模,先天有诸?著自无名之始,生乎立极之初。……得我之小者,散而为草木;得我之大者,聚而为山川。视焉且无讶,深蟠于厚地;搏之不得疑,上极于高天。……倾毁何由,固秉持之在我;刚柔有体,将用舍以随时。今我后掌握道枢,恢张天纪,将穷理以尽性,思反古而复始。巍巍乎!执大象而抚域中,达妙有之深旨。

文中写混成之气:“得我之小者,散而为草木;得我之大者,聚而为山川。”汪洋恣肆,志趣不凡;另如 “掌握道枢,恢张天纪,将穷理以尽性,思反古而复始”的施政主张,得到真宗皇帝的赞赏。

王曾中了状元后,翰林学士刘子仪跟他开玩笑说:状元试三场,一生吃著不尽。他正声作答:平生之志,不在温饱。

“平生之志,不在温饱”。此句以后成为千古名言,以“曾辞温饱”成语,载入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龙文”原来是古代千里马的名称,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作者借龙文鞭影,寓意本书可使青少年尽快掌握知识,成为千里马。《龙文鞭影》由明朝人箫良编撰。书中所选人物、事件、历史典故及自然知识,起于上古,讫于明末,广采博撷,摘英选粹,汇成了我国数千年波澜壮阔、美不胜收的历史画卷。

 

王曾高中状元以后,并没有得意忘形,他把金榜题名看得很轻,谦逊自持。《宋历科状元录》卷二载,王曾中状元后,给叔父写信报喜,信中说:

曾今日殿前唱名,遂忝第一,皆先世积德、大人教训所致。然此亦是世间有底事,大人不须过喜。

据《宋稗类钞》记载,王曾中状元后,荣归故里省亲,青州知州李继昌闻讯后,为青州感到荣耀,他命乡人黄土垫道,净水泼街,组织官绅百姓到郊外迎接,人群一直排到十里长亭。王曾来到青州界,远远望见通往城里的大路旁,聚集了很多人,在那里载歌载舞、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急忙拉住一位过路人询问:“前面人群欢腾、敲锣打鼓,不知为何?特烦客官一问。”过路人自豪地说道:“哎呀!客官您有所不知,咱们青州赶考的举子王曾中了头名状元!今日他荣归故里,这是太守大人派父老乡亲出城迎接呢!”王曾听说以后,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扭头拐进一股岔道,换了便服,改了姓名,骑头小毛驴,从便道进入州衙,去见太守。他谒见李知州时,太守李继昌正穿戴整齐地端坐在大堂上,准备大礼迎候呢!猛抬头见王曾独自一人来到堂上,不免吃了一惊。忙抢前一步,不解的问道:“闻君来,已遣人迎迓。门司未报君至,何为抵此?”王曾说:“不才幸忝科第,岂敢烦郡守父老致迓?是重其过也。故变姓名,诳迎者与门司而上谒。”李继昌叹曰:“君真所谓状元矣!”

王曾认为让父老乡亲和地方官大事铺张,兴师动众,迎接自己是一种犯罪行为,可见他的谦虚自持,也是对父老乡亲和郡守的尊重。此后,王曾不事奉迎的故事被人们传为历史经典佳话。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天书封禅之后,寇准失宠,丁谓升为宰相。事实上,寇准乃北宋名相,生平抗直无私,历富贵四十年,无田园第宅,每入觐,常寄居僧舍,或赁屋栖止。诗人魏野,栖献诗赞扬,有句道:“有官居鼎鼐,无宅起高楼。”他平生好读书,善作古乐府,其思凄婉,一往情深。他在青州任职时,因早春宴客,自撰乐府长短句,使乐工歌以侑酒。其词道:

春早柳丝无力,低拂青门道暖。

日笼啼鸟,初坼桃花小。

遥望碧天净如扫,曳一缕青烟飘渺。

堪惜流年谢芳草!任玉壶倾倒。

却说丁谓将贬寇准的诏书颁示出来,都下人士,莫不呼冤。那时候京城里流传着一首童谣曰:“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欲要天下好,莫如召寇老。”然而,丁谓的倒行逆施,朝中却无人敢言,最后还是王曾走了出来,对丁谓贬寇准于雷州提出了质问。他说:“罚重罪轻,应当斟酌。”时王曾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副相)。

    丁谓捻须微笑道:

    “居停主人,恐亦未免耳。”

    原来寇准在京时,王曾常将自家第舍,借于他居住。丁谓知道王曾与寇准交情不浅,便用此话回答王曾。

    无疑丁谓是在以将王曾打入寇准同党相威胁,而王曾也正是以此为起点,与奸臣丁谓展开了不懈的斗争。

“居停主人”,在成语辞典中有一专门词条即出于此。居停:寄住的处所。寄居之家的主人。指房东。【源】元·脱脱《宋史·丁谓传》:“帝意欲谛(寇)准江淮间,谓退,除道州司马。同列不敢言,独王曾以帝语质之。谓顾曰:‘居停主人务复言。’盖指王曾以第舍假准也。”

 

中国四大历史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可谓妇孺皆知,刘备“韬晦之计”的故事也非常有名,是形成他的人格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王曾的“韬晦之计”,绝不亚于刘备。

北宋乾兴元年二月(1022年),宋真宗去世,十三岁的太子仁宗继位,因仁宗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时丁谓当国,为宰相,势焰熏天、权倾朝野,他勾结内宦、欺君罔上,众莫敢抗。宋真宗治丧期间,他奉诏兼山陵使,建造真宗陵墓。其间他擅移真宗陵寝皇堂,致成水穴,却密而不报,按律当议罪,却无人敢奏报。王曾为了面奏皇上和太后、设巧计劾奸除恶的故事被人们称颂。

王曾时为参知政事,副相。一日,朝罢回府,闲暇无事,他主动与丁谓聊天。他故作为难地向丁谓诉苦,说自己有一个外甥,因不愿意从军,被强征入伍,多次受到杖责,老姊在青州老家十分挂念,托咐小弟关照,愚弟却无能为力。

丁谓道:“为何不要求解除军籍?”

“外甥不愿从军,实属不肖;你我乃辅臣之列,这样做岂不有辱朝廷?自觉愧对皇上也。”王曾回答后,又为难地长吁短叹。

丁谓再三安慰道:“此亦人之常情,不足为愧。唯有早言之于皇上,方为解脱之策。”

此后,丁谓又几次关照王曾,王曾仍犹豫不决。直到有一次早朝后,丁谓说:“你留下奏陈家事,谓当奉候于阁门。”王曾乃留身宫中。

王曾既留身宫中,便把丁谓如何包藏祸心,作奸弄权,擅移皇堂等罪恶一一向仁宗皇帝和太后劾奏。仁宗皇帝和太后听后大怒,决定立案严查,罢丁谓相位。一切安排停当后,时近中午王曾才离朝。

丁谓在阁门等候,觉得时间太长,恐怕有诈时,为时已晚。

微信图片_20200809230533_副本.jpg

 

王曾没有辜负他在《早梅》诗中许诺的政治抱负,为北宋朝廷中前期的政局走向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稳定作用。他的一生,政绩卓著,情操高尚,赢得了后人高度赞誉,历史上许多文艺作品,不断刻画王曾的人物形象,把他搬上舞台。京剧《杨门女将》《秦香莲》中都有一位正气凌然的王丞相,便是王曾。他的许多历史故事,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作者系青州市文化系统退休干部,在王曾家乡工作多年,曾经多年研究历史人物王曾,现为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状元宰相王曾》,编著房永江,青岛出版社出版。 

当前栏目:文史博览
内容导航
最新文史博览
猜你喜欢
  1. 时政
  2. 国际
  3. 财经
  4. 教育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