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友们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中国传媒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王寿彭与他的1903 ——探索发现王寿彭中状元的来龙去脉(续三十)

2020-08-03 22:51:57 来源:中国传媒 编辑:王清机

导读:胡一平 第三十章 科举终结——加速了大清王朝的灰飞烟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当年的中国,可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一个旧的时代即将结束,一个新的时代正

 胡一平

 

第三十章

科举终结——加速了大清王朝的灰飞烟灭

微信图片_20200803224915.jpg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当年的中国,可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一个旧的时代即将结束,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萌芽成长。正是这样的大浪淘沙,才形成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曾经十分强大、极度显赫的大清王朝,到了王寿彭1903年中状元的时候,堪称已是焦头烂额,眼看就要被世界大潮呛得喘不过气来。被列强们欺辱几近瓜分蚕食,被腐败昏庸折磨吞噬撕咬,用满目疮痍、多处癌变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即使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又盲目摸索乱下猛药,简直犹如盲人骑瞎马一般的折腾,这才有了十几年后天塌地陷的崩溃结局。

特别是在不堪回首的庚子之难过去以后,人们在痛定思痛的基础上,开始思索和寻找起来,也就是深究如此这般的原因由来。这时的不少人,包括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都挖空心思的加以反思。反思的结果,几乎将所有的罪恶和灾难,都归咎到了儒家文化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创立起来的科举制度上。

1903年的癸卯会试,就是在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时刻里举行的。因此王寿彭中了状元以后,自然也成了一些人攻击和泄愤的对象与目标。还由于他的穷人出身,被很多有权、有势、有钱或是有名的人瞧不起,这就导致他们攻击泄愤的程度格外猛烈一些。同时也因为贫民出身的王寿彭,本人资源有限,因而缺少抵御和对抗这种攻击的能力。因此他才打算息事宁人,采取了听之任之、不予理睬的消极处理方式。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一些人为了反对朝廷的科举制度,从而把诽谤的矛头对准了王寿彭。但实际上是选错了目标,找错了方向。因为王寿彭尽管高中了状元,但他和他的状元头衔,都实在难以承担起科举制度积累下来的那些弊病。进一步说,即使是科举制度本身,也难以对大清王朝的积贫积弱负责。

再者,当我们在研究这一课题的时候,还是有必要全面审视当年的社会风云。1903年之际,在科举制度的存废方面虽然激烈交锋,但无论力保派还是废除派,其主导思想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时他们各自标榜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保卫政府延续其统治寿命,实现救国图存的共同目标。大清王朝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经过反反复复的斟酌争论以后,才在这一年里最终做出决定,接受和实施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要求。

然而一项重大的举措在没有进行试点尝试的情况下,就在全国范围内遽然实施,其引发的后果当然也是很难确切预料的。当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就是朝廷关于废除科举的诏书一下,立刻就引发了其强大的冲击波。并且从那时开始,时局就不断的发酵和变化,实际上等于大清王朝自己制造和引爆了一枚导致自身彻底覆灭的重磅炸弹。

几千年来,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阶层,应该像一个高度封闭的金字塔那样,由皇帝、贵族、官员和平民分别成为金字塔上面的每一个层级。而儒家思想文化到底发生了多么重大的作用呢?当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力量,起到了石块与石块之间、层级与层级之间的黏合剂作用,而且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当然这种犹如黏合剂的儒家精神文化力量,平时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一旦消失或者是被摈弃掉,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可谓无论如何的估计都不会过高。

还有一层道理,若是没有外部势力的入侵,若是没有西方文化的影响渗透,或是没有发生大的难以想象的天灾人祸,那么这个金字塔式的庞大体系,还会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确保封建专制制度基本上呈现和谐与稳定。明白了这层道理,也就明白了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社会,得以在连续千余年的时光里,不但没有明显大的断层,而且还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原因。

从这一观点出发,再看当年的大清王朝,在没有充分评估的状态下就慌慌忙忙的废除了科举,简直就是老鼠拖木线,其弊端随之充分显现出来了。试想一旦废除了科举,儒家思想以及忠诚于儒家思想的庞大知识分子队伍,就将被毫不客气的边缘化了。这就导致了整个大清王朝的指导思想,被无情地抛弃掉了,要想重新树立起来,那将是非常困难的。

也就是说,对于大清王朝这座巨大的金字塔来说,倘若这种社会阶层之间、石块和石块之间的黏合剂失效以后,那么石块和石块之间,阶层和阶层之间,就会出现明显的裂痕,进而就是松动滑落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这种松动滑落一旦开始,就难以阻挡,并且还会与其他的势力、尤其是与坚决反清的革命党合流,从而成为巨大的势头。结果呢?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大清王朝的苟延残喘,应是一种暂时现象,必定会在这样的势头冲击下灰飞烟灭。

但是我们反过来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如果大清王朝下定决心,顶住舆论之风,坚持维护和进行科举制度,也就是继续让科举发挥黏合剂作用的话。其结果又会是如何呢?可以明确地说,到了此时的科举制度必然也会阻碍科技的发展进步,并且难以抵挡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胁。也就是说,当时奔走呼号积极要求废除科举制度的那些志士们,同样也是很有道理的。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看待问题,就会发现这样的一个道理,刚刚进入二十世纪的大清王朝,就处在了极为被动的环境里面,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必须进行艰难的选择。其实这样的抉择,就是等于自己在给自己动手术,痊愈的可能性简直微乎其微,更别说大清王朝存在的弊病,已经达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可以说,大清王朝1903颁布的这道诏书,不但标志着科举时代的终结,同时也预示着君主制度的彻底覆亡。

微信图片_20200803224921.jpg

微信图片_20200803224936.jpg

微信图片_20200803224953.jpg

微信图片_20200803224929.jpg

微信图片_20200803224944.jpg

王寿彭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关口里,在社会风云的极度动荡中,度过了他的1903。在他的愿望和理想里,要的是一种安定、安静的氛围环境;要的是一张能够展示自己思想才华的书桌;要的是自己作为儒家弟子不忘初心的承前启后;要的是忠于皇帝成为大清王朝的一代功臣。因此在这一年里,他既留下了中状元的喜悦和才华,又留下了难以解释的蹉跎与彷徨。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大清王朝在对待和处理科举制度方面,显然是有点操之过急。对于当年风起云涌的科举制度存废之争,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平心静气的进行。既可以采用逐渐淡化和渐进变革的方式加以处理;又可以实行新式学堂,采用西方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举考试与学堂式教育并举的方法,也就是并行的双轨制。

这样还有一层好处,可以使其在充分竞争中区分孰优孰劣,从而达到淘汰落后、择优而用,或是相互借鉴改造的目的。即使非要废除传统的科举制度不可,也不能操之过急,而是一步一步的加以缩减。这样操作起来,才会游刃有余,也就等于给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们一段平稳的度过转型时期。

可历史的发展,又绝不会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应该说运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越是庞大和完备到了极点,实际上也就进入了僵化的过程,也就越难以进行划时代的转轨定向了。这样一来,令人惋惜留恋的科举制度,就自然进入了被历史和社会所淘汰的疾风暴雨之中。

对于历史大的运行规律,我们只可以沿着发展的坐标推论,但却不能进行假设。从以上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从隋唐到清末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在发现人才、培养官吏、维护封建专制方面简直是太成功了。这就造就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高度辉煌,造就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堪称积淀丰厚,名家辈出。

具体到山东潍县来说,在明代的276年间,便出了进士29人;举人80余人。这在山东东部一带,完全可以称得上名列前茅了。然而到了清代,潍县的科举成就显得更是耀人眼目了。尤其是郑板桥在潍县担任了七年县令以后,浓缩出了“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月花”文化艺术真谛,大大的促进了当地科举事业的全面发展。在整个清代的267年间,潍县科举成果令人自豪,先后考取进士81人,其中两人夺得状元桂冠;举人296人。

更重要的,是当年潍县的这条状元胡同,即一条胡同之内连续高中了两位科举状元,可以称得上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以来,算得上神奇中的神奇,佳话中的佳话。这些都充分说明,当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理念,在潍县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因而这里也才事业发达,文风昌盛,经济繁荣,人才辈出,大大推动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有机会透过层层云烟,聚焦王寿彭和他的1903年,岂不是一件人生的乐事。顺着这条历史长线,追寻古人踪迹,研究科举盛事,回首当年的社会风云,还原本来的历史面貌,当是一种深入的探索和欣赏的享受,更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并且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全文完结,共3010余万字,谢谢阅读)

 

 

当前栏目:文史博览
内容导航
最新文史博览
猜你喜欢
  1. 时政
  2. 国际
  3. 财经
  4. 教育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